近日,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、会长于华在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,保险服务民生保障成效明显,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加快。2012年至2022年,健康险赔付从2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,赔付额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不足1%增长到5%。 从医疗险近两年的发展状况看,百万医疗险等短期健康险的赛道拥挤、竞争激烈,遭遇产品同质化严重、续保率低、增速接连下滑的瓶颈;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市面上的长期医疗险产品屈指可数,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长期、稳定健康保障的需求,长期保障体系面临着供需失衡的局面。同为医疗险,长期医疗险与短期医疗险之间有何区别?为什么当前提供短期医疗险的保险公司很多,而做长期医疗险的却寥寥无几?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。 “从健康险发展来看,过去长期健康险主要以定额给付的长期重疾险为主,长期医疗险主要集中在6年期可保证续保的百万医疗险。自从2020年原银保监会《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》发布后,15年、20年费率可调型长期医疗险才开始获得发展。”太平洋健康险相关负责人认为,相比短期医疗险,长期医疗险能为被保险人提供长期稳定医疗保障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在保障周期内,无论是身体变差了、理赔过、产品停售等情况,都不会影响理赔和续保。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,长期医疗险的风险特性相比短期医疗险有本质区别,其经营会受更多风险因素影响,例如医疗通胀、医保和医疗体系的变化。从保障逻辑看,短期医疗险的逻辑以在当期通过大样本实现个体互助为主;长期医疗险的逻辑则以实现跨期储蓄、平滑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待遇为主。业内人士认为,两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,而是各有侧重、不可偏废。然而与头部大型险企相比,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大多缺乏相应风控定价能力,面对长期医疗险市场不得不望洋兴叹,导致长短期医疗险失衡的格局出现。 目前,市场上主流的健康险产品主要针对健康人群,出险概率不高,消费者获得感不强。“这一直是传统健康险产品暂未解决好的问题,保险提供方要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,颠覆既有经营逻辑,在提供‘经济补偿’价值之外,与服务深度融合,充分发挥‘风险减量’效应。我们倡导保险保障价值向前端健康管理延伸,从‘产品+服务’向‘产品即服务’模式转变。”上述负责人介绍,太平洋健康险推出的互联网长期医疗险产品“蓝医保”日前完成产品升级,升级后的“蓝医保”拓展至25项健康增值服务,其中体检报告解读、线上专家会诊等功能均实现了“即买即用”,让消费者投保后就能立即使用。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合理便捷的医疗服务是健康险下一步发展的关键,而长期产品的捆绑,有利于为健康管理、慢病服务等增值服务、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和纵深。但“重理赔、轻服务”仍是健康险产品目前难以逾越的一道坎。一方面,是保险公司对此重视不足,服务流于形式,甚至有人把增值服务仅仅当作“装饰”产品的营销手段;另一方面,是大多数保险公司不具备提供服务或整合服务资源的能力。 “目前的商业健康产品,不论是定期给付还是费用报销,都存在着对健康管理激励不足的问题,更多的是为了补偿而保险,并不是为了健康而保险。”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指出,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公司的服务存在割裂,对于患者的事前预防、事中诊断治疗和事后用药康复,难以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;由于缺乏与流程中所有相关方的紧密合作,保险公司只能参与其中的部分环节,难以控制和引导价值医疗和服务的结合。 张琳建议,在政府层面,允许保险公司参与推进分级诊疗和共建医疗健康信息平台,获得数据支持;打通药品管理和健康险的连接环节。在保险公司层面,要开发融合健康管理服务且满足民众需要的保险产品,并主动向医院寻求结构性产业融合的机会,推动建立健康管理生态圈。 |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Copyright; ©2015- 平安医院网 网站地图 邮箱:bgm1231@sina.com
本站部分信息资源来自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,请来函说明! 备案号:皖ICP备2023007381号